当前日期:

学院新闻

【优秀教师标兵】雍太文:耕耘奋“豆”二十载 科研育人两开花

时间:2022-09-25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宣传部     点击数:

编者按:为表彰在学校建设发展中作出显著贡献,师德高尚,事迹感人,具有较大影响力,在师生中享有较高声望的教师,学校开展了优秀教师标兵评选。日前,第二届优秀教师标兵出炉。本网特推出“优秀教师标兵”系列报道,展示获奖者的先进事迹,营造向标兵学习的良好氛围。

“左右不了别人,就先自己去干。干出农民实际需要的成果,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二十多年来,农学院雍太文一直把导师杨文钰对自己说的这句话作为座右铭,一头扎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途”,勉励自己潜心科研教书育人,为护卫国家粮油安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得遇良师,携手将技术成果两次列入中央一号文件

2003年留校工作以来,农学院雍太文一直从事作物高产栽培生理与营养生态研究。2005年,雍太文师从杨文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开启了近二十年的科研追随。

博士毕业后,雍太文带着热情与梦想准备大展拳脚,但彼时间套作还不被种粮大户和同行认可,多方质疑下的他也多次被劝说改变科研方向。但一直以来导师杨文钰教授对科研的坚持、实干和热情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传统思维下,我们所做的任何成果都会受到质疑甚至否定,只有建立高产示范样板,才能彻底改变人们的看法。”导师杨文钰教授不断鼓励着雍太文。任重道远,行则将至。面对困难和不看好,他和杨文钰教授以及团队一道选择了坚持和实干,围绕复合系统氮素高效利用机制研究,6年内连续三次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问起他近二十年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他会乐呵呵地回答:“是2019年,我作为第二成果完成人申报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了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个奖无疑是雍太文以及整个团队研究成果的被认可和被肯定,一扫多年来攻坚克难路上的荆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通过多年研究,雍太文创新性地提出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养分高效利用理论,形成了带状复合种植减量一体化施肥技术、播期调节技术等。随着农机、农艺、品种的成功实现,雍太文所在的团队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开始积极推动技术成果在全国的推广应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也在2020年、2022年两次被列入中央一号文件并被要求在全国推广应用。也就是在这样一步步攻关和对“领头杨”的追随中,雍太文也从学生成长为学术带头人、从研发参与者成长为今天的技术负责人。

身体力行,服务和传承乡村振兴的“三农”事业

“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热爱农业。”拥有22年党龄的雍太文,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雍太文不仅理论创新,更坚信农业是靠干出来的,他长期扎根于贫困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开展技术服务,创建高产样板,让技术用户眼见为实。遂宁市安居区种粮大户奉光荣的一块200余亩的撂荒地就是在雍太文的科学数据和样板事实下实现亩产玉米近千斤、大豆300斤的好收成的。雍太文为了让老奉摒弃传统经验、接受新技术,全程亲自指导荒地耕整、模式设计、种子与机具引进、田间病虫水肥管理等,2021年先后在该基地召开培训会4次、实地指导20余次,通过电话、微信指导技术实践上百次。今年老奉流转1200余亩土地扩种大豆,有效带动了安居区及遂宁市经营主体的种豆积极性,成为全省学习典型。基于此,安居区计划拨付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大豆园区和专家大院,全力打造“十四五”全国大豆科技自强示范县样板。这里仅仅是雍太文这些年扎根农村,用科技实实在在服务农民的一个缩影。

每年的4-10月雍太文都要在大豆生产关键环节蹲守基地或全国巡回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既要适应不同生态区的恶劣气候环境,还得经常乘坐“红眼航班”来一趟跨越1000多公里的“两地教学”,让农民培训和学生培养两不耽误。提起个中艰辛,雍太文摆摆手:“我的导师杨文钰教授今年63岁,他依旧奋斗在为农民服务的路上。而且我也是老师,是岗位科学家,只有我身体力行地对‘躺平’说不,才能为年轻人做榜样。”

自2007年以来,雍太文三次被省科技厅聘请为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惠农,把团队技术成果一步一步推广到全国。今年春耕备耕的关键节点,雍太文就先后到四川、山东、河南等地指导培训,仅第一季度就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0余次、现场指导15次、线上答疑近200次……解决完群众需求,还要马不停蹄赶回学校上课、指导研究生开展试验,累到声音嘶哑也依然乐此不疲。就是在这样近20年的忙碌中,雍太文与团队一起在四川、甘肃等19个省份累计推广9660万亩,新增利润335亿元,做到了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这位被山区农民称为“洋专家”、被学校学生称为“土教授”的农业专家,一直以来对乡村振兴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乡村振兴只靠去几个‘专家’是远远不够的,培养本土人才和培植经营主体必不可少。”今年雍太文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遴选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美姑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带领34名特派专家行走于大凉山腹地,为地方产业发展把脉献策。在美姑县拉马镇遇到的难以处置最基本玉米虫害的种植大户石一都伍更验证着他“持续公益培训,改变陈旧观念,培养本土人才”的乡村振兴理念。

培养本土人才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回归到土地,回归到农村。雍太文2015级硕士研究生庞婷就是传承他乡村振兴的“三农”事业中的一员。庞婷来自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攻读硕士期间为缓解家里负担常常请假,又因为自身基础较差产生许多畏难情绪。雍太文一直在默默观察和关心这位和他一样出身农村的学生,不厌其烦地用自身经历开导她,耐心讲解科研和知识的难点痛点。受到鼓舞的庞婷,积极转变心态,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更是获得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的荣誉。毕业后庞婷为了积累农村基层工作经验选择响应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对口帮扶号召,成为阿坝州茂县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的一员。雍太文相信,现在的庞婷也可以骄傲地说出:“我是农民的孩子,我热爱农业。”

修身治学,潜心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

“源于科研,反哺教学。”雍太文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科研育人摆到突出位置,并以此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打通“科研+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担任本科专业负责人期间,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利用科研优势来弥补学生的专业不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申报国家创新实验和科研兴趣计划等项目,指导的本科生5人次获得全国规划设计大赛二、三等奖。教学上,雍太文善于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将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运用到所授课程上,积极参与本科教材或技术图书编著,副主编或参编11部,曾获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他还坚持一线教学,主讲3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1000余学时,指导的研究生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指导的本科生多人获得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从留校任教起,即使科研和技术推广任务再繁重,雍太文也坚持带小班,亲近陪伴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今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全国5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代表之一杨媚,就是他曾带班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05级毕业生。提起这位学生,他满意地称赞:“她现在是我们川农大的一张名片,我很为她骄傲。”

现在雍太文带的小班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19级,与杨媚所在的农发专业相隔着14年,这也是农发专业在农学院的最后一个年级。这个班级也一如从前的很多农发班一样优秀,他们曾经的首次英语四级成绩通过率就达到90%,大三时便获得学校优秀班集体。“自律慎独”是他们的班风学风,“全班参与、戮力同心”是他们的班级原则,雍太文坚定地说:“我接到这个班级,说了要送他们一程,那就一定要将他们送到更好的地方。”

雍太文因为热爱,坚守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因为情怀,留校任教在导师的影响下一步步成为“川农大精神”传承人;因为责任,毫不懈怠地坚持对学生的陪伴和教育。现在的他更是想要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坚守初心,脚踏实地,扛起农业人的重担,继续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新农科专业人才,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人物简介:

雍太文: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作物学会豆类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作物高产栽培生理与营养生态的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项,主持(研)其它省部级课题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其中四川省与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荣获2022年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四川农业大学第二届优秀教师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党委办电话:028-86290875  行政办电话:028-86290872  就业办电话:028-86290871

通讯地址: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第二教学实验楼  邮编:611130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21 NXY.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体会体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