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学院新闻

(南方周末)南方农业拉响大旱警报:水库池塘将干涸,灌溉系统待更新

时间:2022-09-07  来源:     点击数:

目前四川受灾较严重的是夏玉米和夏大豆。干旱会导致大豆减少授粉,高温则会令大豆分枝数减少,从而荚数减少,进而影响收成。

正常水文条件下,南方降水较北方充沛,河道纵横,灌溉管网系统不如北方地区健全。南方省份灌溉管道化率(采用管道输水的面积/灌溉面积)明显低于北方缺水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调水灌溉、抢种抢收等都是短期措施。长期而言,需要加强从水库到池塘的蓄水设施的建设;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作物抗旱、耐涝和抗病虫害能力等;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调配优化布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2022年8月26日,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平坦镇成新村,镇村干部正在查看旱情。(人民视觉/图)

从2022年5月20日起,陈谦宏再没有见过几滴雨。

他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的种粮大户,水稻和玉米加起来共种了一千多亩。7月,夏玉米进入最关键的吐丝期,水稻也正在灌浆,对水的需求都很大。如今“花没扬起,浆没灌上”, “今年的收成可能只有去年的10%”。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多地气温突破有观测记录以来极值的情况下,人们被肉眼可见的变化所震撼:鄱阳湖提前百日进入枯水期,嘉陵江重庆段河床大面积裸露,重庆人可以一路散步到江中心……不过,自古以来受干旱伤害最深的,还是农业。

据央视8月27日报道,水利部最新调度显示:截至目前,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10省市耕地受旱面积6632万亩,有499万人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8月2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南方抗旱保收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旱情仍在发展,高温热害和干旱碰头,造成南方部分地区中稻、夏玉米受灾较重,抗灾救灾形势严峻、任务紧迫。

“以南方种植范围最广的水稻为例,总体情况是,长江上中下游流域的偏北的地区以种植一季稻为主,在高温伏旱的这段时间处于抽穗扬花期,对收成影响较大。偏南部的地区如湖南、江西种植两季稻,对早稻的影响是高温逼熟,旱情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没有一季稻那么大。第二季的晚稻正在移栽,处在秧苗长个儿(营养生长)的时候,后续水资源如果能补上来,对产量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22年8月2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四部门联合印发紧急通知,要求对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根据旱情发展形势,落实好深水降温、小水勤灌、流水散热等以水调温关键措施。

两天后的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中央预备费拿出100亿元,重点支持中稻抗旱。抓紧研究推动晚稻丰收举措,中央财政持续予以支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频繁的水旱灾害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面临的常态。“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具有气候韧性的抗旱管理体系。”许吟隆说。

四川:玉米和大豆最担忧

三台县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县。2020年三台县粮食收获面积176.9万亩,总产量66.22万吨,位居全省第三。2022年8月21日,三台县的紫河镇气温曾达到46.4℃,位居绵阳市高温榜首,加之全县位于川中丘陵地带,灌溉条件不如成都平原便利,因而旱情较为严重。

据央视报道,8月以来,三台县降水仅10.5毫米,较往年同期减少83%。“我们这里有多旱?村里的水泥路被暴晒变形,凸出地面大概30厘米,远远看上去像座桥一样。”陈谦宏打了个比方。

在四川另一农业大县达州市渠县,该县应急管理局减灾办负责人贾琪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渠县正面临近10—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截至8月20日,渠县共统计受灾农田1507公顷,受灾人口近10万人,其中包括饮水困难群众。渠县农田灌溉、农民饮水许多还依赖井水,持续干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井干涸,政府正组织车辆向群众送水。

渠县主要种植的单季水稻被高温逼熟,县政府已经组织人力加强灌溉和抢收,将责任压实到各乡镇,“目前抢收完成了50%—60%”。

在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旭毅看来,7-8月,四川水稻陆续进入灌浆中后期,虽然旱情会影响灌浆效果,但问题“不算太严重”。相对而言,川中地区受丘陵地形影响,是四川的“老旱区”,他在该地区调研发现了一些减产现象。

最令贾琪梅担忧的是红薯和大豆,这两种作物都没到收割期,“现在还没等到下雨就干死了,损失就比较大”。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大豆专家雍太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四川种植的春玉米和春大豆已经接近收获,目前受灾较严重的是夏玉米和夏大豆。干旱会导致大豆减少授粉,高温则会令大豆分枝数减少,从而荚数减少,进而影响收成。夏大豆还面临一个特殊情况:7月之前,四川多地普降暴雨,许多地区本计划在6月播种夏大豆,被迫改到7月播种,却正好撞上了旱情,“播种晚的,可能会减产50%”。

陈谦宏承包土地一年要花五十多万,水稻和玉米种植成本一年又要60万,好在三台县的种粮大户基本都上了农业保险,遇到减产或绝收,玉米按800元/亩赔付。虽然比市场价低了约500元/亩,好歹能挽回一些损失。

8月22日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紧急通知,要求对于受灾较重甚至绝收的地块,要适时补种改种红薯、杂粮等晚秋作物,适宜地区的中稻可割茬蓄留再生稻。

“水库都快没水了”

三台县的农业灌溉水源主要来自被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灌溉条件强于川中其他农业县,但三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联络员彭昌亮依然忧心忡忡。

8月19日,彭昌亮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武都水库正在紧急调动抗旱用水,现在还能坚持,但再过两天,如果上游还是没有来水,水库就要放到死水位了。”武都水库位于江油县,三台县境内几座水库的蓄水量也都非常紧张。

除了依靠水库供水,四川农村都会修筑池塘以备灌溉之需。贾琪梅了解到,面对此次旱灾,渠县的许多池塘没有储蓄足够的水。农村池塘蓄水主要靠春夏之交的大雨,但2022年5月后,渠县一场大雨都没有下。偶尔有2—3小时阵雨,雨下完就连续放晴,根本存不住水。

2022年旱情开始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出乎很多人意料。横断山研究会会长杨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正常水文条件下,四川汛期从5月开始,各大水库都要腾出防洪库容。而四川省气候中心也于7月3日称,预计7月—8月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有阶段性汛情和局地性洪涝灾害发生,建议“加强中小流域防汛工作”。

即使身处中国最大河流之畔,也未必能躲过旱情。

湖北省嘉鱼县紧邻长江,因长江禁渔,世代捕鱼为业的赵守财上了岸,转型成一名长江巡防员。最近在巡防途中,他发现许多工人在长江边安装直径达半米的钢管,打听得知,因为长江水位下落太快,原有汲水管已经裸露在江岸上,必须延长才能伸入江中,从而提水灌溉。他发现,沿江的泵站也在增加。

据湖北省水利厅介绍,截至8月23日,全省投入抗旱资金13.36亿元、抗旱泵站4.81万座,调度398处大中型灌区放水灌溉,并从长江、汉江等主要河流引水。

彭昌亮坦言,三台县的灌溉系统目前只能将水送达山脚下的平原、坝子地带,山上种植的玉米、红薯等作物依赖雨水生长,俗称“望天田”,损失将较为严重。此外,旱情还导致三台县居民饮用水短缺,“我们的水优先供给生活用水,然后是水稻灌溉”。

2022年8月28日,重庆,在梅柏村的中台山水库,当地村民正在清理水库内的沉积淤泥,提高水库蓄积空间。(视觉中国/图)

灌溉设施建设短板

四川省许多农田的灌溉系统还在沿用1950年代后陆续建设的明渠,其优点是投资成本低,缺点则是过于依赖平坦的地形条件、输水过程中蒸发渗漏损失大,而且明渠对应的灌溉方式基本为漫灌,一般用在水田,难以在旱田实现喷灌、滴管等更为节水的方式。

更关键的是,四川省前几年的7、8月份都在防涝,水渠因而被忽视。雍太文发现,大旱来临前不少水渠是干涸的,并且年久失修,存在毁坏和开裂等问题。很多地方不得不临时购买抽水机到河里抽水,有的地方甚至动用了消防车灌溉,但携带的水量太少。

正常水文条件下,南方降水较北方充沛,河道纵横,灌溉管网系统不如北方地区健全。国家农业灌排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高本虎在《我国管道输水灌溉发展概况与展望》一文中统计发现,截至2015年,我国南方省份灌溉管道化率(采用管道输水的面积/灌溉面积)明显低于北方缺水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管道化率高达78%,河北59%,相比之下,湖北和四川的管道化率分别只有10%和5%。

据雍太文介绍,建设了管网后,可以用管子从河道中央取水,从而减轻水位下降对取水的影响,同时农民可以在自家建设支管对接主管道,从而应用滴灌、喷灌。因此对丘陵地带的旱田而言,管网比水渠更为适宜。

“这次大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田如何有效灌溉和排涝。前两年是涝来了排不走,今年是旱来了没有水。”雍太文认为,现在各地正在进行的农田改造工程较少涉及管网建设,他建议可以先由政府投资建设主管网,种粮大户们一般都有积极性建设进田的分管网。

目前来看,调水灌溉、抢种抢收等都是短期措施,目的是将损失降到最低。8月22日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紧急通知中称,对于丘陵岗地、“望天田”、灌区末端等缺乏水源的地区,要通过机械、机井等提水送水,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组织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队集中开展喷施叶面肥、抗旱保水剂等作业。

许吟隆认为,从长期而言,首先要加强从水库(工程措施)到池塘的蓄水(生态措施)设施的建设,并保障好配套的灌溉系统、抗旱物资储备。其次是农艺措施,包括种植节水作物,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作物抗旱、耐涝和抗病虫害能力等;再次,水资源的调配优化布局也要高度重视。最后,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体系。“通过这次抗旱就能看出,农民和政府都很需要专业人士指导,但我们在技术支持方面太匮乏了。”

为应对旱情,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花岗镇通过为种粮大户打水井等措施,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新华社/图)

农业水旱灾害或将成为常态

许吟隆提醒,此次长江中下游流域干旱是全球变暖影响农业的一个典型例证。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夏北半球极端高温事件多发重发,成因既有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也有今年大气环流的特殊条件,还有城市热岛效应。巢清尘预计,气候系统的变暖将至少持续到2040年,全球高温热浪将趋于常态。其间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事件,包括高温热浪。

“温室效应变强,导致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变强,长江流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地面温度升高、水汽蒸发加大,而这一带区域又是气流下沉的区域,在热带对流上升的气团下完雨了在这里降下来,多种因素叠加,从而加剧了此次旱灾。”许吟隆称。

许吟隆也指出,21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流域遭遇的旱灾正在增多加剧。2003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干旱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浙江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2006年主要发生在长江上游,2008、2009、2013年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2017、2018、2019年长江中下游更连续发生干旱。2022年的旱情发生空间范围之大,覆盖了长江干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极其罕见。“旱灾发生的频次越来越多、程度越来越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大,这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整体趋势相一致。”

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蒸发增强,从印度洋、太平洋输送来的暖湿水汽的量会更大,遇到冷锋会形成更强的降水。未来,农业面临频繁的水旱灾害或将成为常态。雍太文指出,随着笼罩四川全省的高温干旱天气逐渐缓解,下一步要提防旱涝转换,因为干旱过后很多土地疏松了,被大雨冲刷容易酿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对农业而言,全球变暖亦有正面作用,最明显的是作物的种植范围北扩。许吟隆举例,东北种植大米的北界以前只能到哈尔滨南部,现在三江平原已有大面积水稻种植。随着南方热带北界从雷州半岛北移到南岭脚下,芒果、龙眼、橡胶等热带作物的种植范围也明显北扩。但他提醒,不应放大全球变暖的正面作用,因为中国农业的主产区黄淮平原、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加剧,全球变暖的害还是远大于利。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原则是趋利避害。”许吟隆建议,可以抓住种植范围北扩的机遇,选择好跟气候匹配得当的作物,可以增加潜在耕地面积,延长北方作物的生育期。同时也要做好气象灾害加剧的思想准备。“南方的抗涝防旱工作以前的重心在抗涝,以后也要对抗旱重视起来,不能再以应急的方式抗旱。”

(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对本文亦有贡献)

原文链接:http://www.infzm.com/wap/#/content/233894

党委办电话:028-86290875  行政办电话:028-86290872  就业办电话:028-86290871

通讯地址: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第二教学实验楼  邮编:611130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说明:Copyright © 2021 NXY.SICA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体会体育版权所有。